生活習性
通常1年發(fā)生4~6代;在溫暖地區(qū),
一年可發(fā)生7~8代。遼寧南部3~4代。世代重疊嚴重。以幼蟲在倉壁及包裝物等縫隙中布網結繭越冬。
在武昌越冬幼蟲翌年4~5月化蛹、羽化。在四川越冬代化蛹始見期在3月下旬,高峰期在4月上旬,羽化始見期在4月下旬,高峰期在4月底。第1~3代化蛹盛期分別在6月中、7月中下旬、8月下旬,羽化盛期分別在6月下旬、7月底~8月上旬、9月上中旬。成蟲多在夜間活動,有一定趨光性。羽化、交配、產卵活動全天均可進行,但羽化以白天較多,交配產卵以夜間較多。成蟲羽化后即可交配,交配為尾接式,并可多次交配。交配后雌成蟲將卵產于儲藏物表面或包裝品縫隙中,也可產在幼蟲吐絲形成的網上,卵散產或聚產。產卵期1~18 天,以成蟲羽化后第3天產卵最多,每雌一生平均產卵152.3粒。
初孵幼蟲先蛀食糧粒胚部,再剝食外皮。為害花生仁及玉米時,喜蛀入胚部,潛伏其中食害;為害干辣椒則是潛入內部蛀食,僅留一層透明的外皮。幼蟲常吐絲結網封住糧面,或吐絲連綴食物成小團與塊狀,藏在內面取食。起初在糧堆表面及上半部,以后逐漸延至內部及下半部為害。幼蟲行動敏捷,具避光性,受驚后會迅速匿藏。缺食時,幼蟲會自相殘殺。幼蟲5~6齡,老熟后多離開受害物,爬到墻壁、梁柱、天花板及包裝物縫隙或其它隱蔽處吐絲結繭化蛹。
一般情況下各蟲態(tài)歷期:卵2~14天,幼蟲22~35天,蛹7~14天,成蟲壽命8~14天。在27~30℃下,每完成一代約需36天。
防治技術
1.清潔衛(wèi)生防治。
2.日光曝曬。
3.誘殺。掌握在化蛹前及越冬前,用麻袋等物蓋在倉儲物表面誘殺;或在成蟲羽化期用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殺。
4.微生物農藥防治。Bt對印度谷螟幼蟲有較高毒力。用2.266×108個活芽孢/ml濃度的Bt菌液感染4齡幼蟲,處理32 h后死亡率達98.24%。Bt菌粉對糧面處理深度以10~15 cm為佳。
5.磷化鋁熏蒸等防治措施。
防治標準: 成蟲、幼蟲殺滅率達99%